马来西亚不断发展的经济引发了关于谁是该国“富人”的激烈讨论

马来西亚不断发展的经济引发了关于谁真正有资格成为该国“富人”的激烈讨论。

2025 年预算和 T15(前 15%)分类的引入引发了关于底层 40(B40)、中间 40(M40)和前 20(T20)收入分类的准确性和相关性的争论。

国库控股研究所 (KRI) 研究人员 Gregory Ho 和 Suraya Ismail 表示,这些收入群体分类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它们给人的印象是这些类别“绝对地表明了富裕程度”。

他们认为,这些群体未能解释每个收入类别中的实质性差异,这将更好地支持关于财富分配和政策目标的讨论。

KRI 表示,虽然 B40、M40 和 T20 群体关注收入水平,但它们往往模糊了财富和收入之间的界限。

研究人员强调,收入分类不应等同于财富,财富还包括资产、投资、房产和社会资本。

在马来西亚的案例中,各群体之间的差异使“富人”的含义变得复杂。

KRI 表示,贫困可以通过国家贫困线等明确、客观的门槛来衡量,而富裕则是一个更为复杂、更依赖于具体环境的概念。

在较富裕的国家,富裕可能涉及拥有奢侈品或大型金融投资组合。

然而,在马来西亚,以及类似的低收入国家,“富裕”可能仅仅意味着实现体面的生活水平,例如拥有房屋和拥有财务保障。

KRI 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对马来西亚人口进行分类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实际消费模式,显示从基本需求到更复杂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结构。

他们认为,富裕应该被视为一个相对概念,受国家和全球背景的影响。

KRI 的框架根据等值收入将家庭分类重新定义为三组:底层 20% (B20)、中间 50% (M50) 和顶层 30% (T30)。

等值收入是指调整家庭收入以考虑家庭规模和构成差异的一种方法。

家庭规模和构成各不相同 ,有些家庭只有一个人,而有些家庭有多个成年人和孩子。

简单地比较这些家庭的总家庭收入并不能公平地衡量他们的生活水平。

例如,一个每月收入 4,000 令吉、有四名成员(包括儿童)的家庭将面临比收入相同的单人家庭更大的经济压力。

等值收入通过为成人和儿童分配不同的权重来调整家庭收入以解决这些差异。

KRI 表示,这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规模和依赖程度的家庭的财务状况,以确保对家庭财务资源进行“同类”比较。

这种重新分类挑战了长期以来认为 T20 群体应被视为完全富裕的概念。

KRI 提出的一个关键观点是,虽然 M50 家庭在马来西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他们在经济上仍然很脆弱。

尽管这个群体被视为“中产阶级”,但他们往往被排除在政府援助和高端机会之外,而这些机会可以让他们攀登社会经济阶梯。

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这是一个独特的挑战。

当他们试图将“富人”排除在政府福利之外并有效地夺取资源时,他们还必须考虑当前的分类是否真正反映了马来西亚的社会经济现实。

KRI 表示,当前的真正任务不仅仅是识别“富人”,而是确保干预措施解决所有家庭,特别是 M50 群体的弱点和愿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明显,现有的分类制度需要重新考虑。

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界限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明确,可能需要采取更细致入微的方法来确保充分满足所有家庭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