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村的局限与“大中国”

桃井裕理:“干活的都是40~60岁的人,快干不动了”,探访广州郊外的“SHEIN村”,这里的时间好像停留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正迎来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学者李稻葵称“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出现产业空洞化”。一个“大中国市场”在形成……

桃井裕理:彻底改变全球电商的供应链革命的起点——记者听到这个说法后探访了广州市番禺区的“SHEIN村”,这里时间好像停留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这是被遗弃在大城市中的被称为“城中村”的南村镇。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两旁,建筑物的一楼全都敞开着,积满灰尘的地上排列着老旧缝纫机。在聚集在该地区的无数商家中,很多都承接了来自中国服装电商“SHEIN(希音)”的业务。

发出致命一击的SHEIN

“有订单,进账也很稳定。但是交货期太紧,几乎没有利润”,一名广西的女老板这样抱怨。每个订单100件,如果是简单的衣服,3~4名熟练裁缝一起踩缝纫机,几个小时就能完成。利润为每件0.2~0.3元。如果有失误,会被罚款。

SHEIN的特点是超低价格和“小批量、快速交货”。没有库存,如果认为卖得好,就立刻追加生产。由熟练技术人员和相关企业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使这种供应链革命成为可能。但是,这种商业模式也存在极限。

“干活的都是40~60岁的人,快干不动了。年轻人不会进入这种不赚钱的行业”,来自湖北的经营者这样表示。美国认为SHEIN等利用“800美元以下的小额货物免税措施”增加对美出口,正在研究取消免税。相继出现订货急剧减少的声音,据说停业的业者也有所增加。

上述经营者表示:“大工厂似乎正在向越南转移,但小微企业没有这种实力。SHEIN带来了致命一击”。SHEIN村的繁荣或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最后一朵花。

遍布东盟的中国企业

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正在迎来经济结构的转型期。由于人工费上涨和少子老龄化,劳动密集型产业日益萎缩,在此情况下,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对华加征关税推波助澜,加速了出口产业向海外转移。

2021~2023年中国对主要转移目的地东盟(ASEAN)的直接投资增至2010~2012年的约2.6倍。近年来增加的投资集中在制造业,与以房地产和金融为中心的以前的投资截然不同。

虽然与“日本过去走过的道路”相似,但中国出现的现象其实并不止于此。

“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出现产业空洞化”,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这样判断。中国有巨大的市场,在政府主导下谋求产业升级的同时,今后国内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很高。

结构转型的形式也不同。日本采取了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转移的雁行形态论。另一方面,中国的纯电动汽车(EV)等尖端科技企业和服务产业也进入东盟。这种现象不是供应链的替换,而是跨境扩张和市场的快速一体化。

日企对华业务也进入转型期

笔者采访了从中发现商机的初创企业的掌门人。他就是涉足以科技为主导的低温物流服务的瑞云冷链物流的首席执行官(CEO)郑瑞祥。

该公司从2024年开始涉足跨境业务。货物包括面向中国餐饮连锁店的食材和电子零部件等。已有从中国至东南亚、东南亚区域内、从东南亚到中国等各种模式。

郑瑞祥表示,在该公司的业务上,泰国和越南的规模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通关手续也变得更加顺畅,中国和东南亚已经开始被视为一个大市场。

受中国经济异变的影响,日本的在华业务也面临转型。毫无疑问,作为出口制造基地的作用正在减弱。成为核心的是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的的业务。

当然,对于中国市场,慎重论也根深蒂固。经济低迷,过度竞争也很激烈。还有必要考虑有关经济安全保障和中国国家安全的风险。尽管如此,积极面对新事物、决断迅速的中国经济的活力将有助于日本的增长。某日本企业的新材料由中国EV制造商开发出全新的用途,反过来在日本也受到关注。

应有向“大中国市场”发起进攻的意识

现在,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浮现出来的是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日本如何保护在东盟逐步建立起来的供应链不受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汽车制造商刚开始进入之际,“不应该帮助敌人”的意见很强烈。但是现在中国EV超过了日本车,在泰国有8家中国厂商进驻、印尼有7家,相继有中国企业进驻和宣布计划。如果坐视不管,市场很有可能被齐聚于此的中国零部件制造商彻底抢占。

在意识转变为进攻才是防御的背景下,再次受到关注的是与中国基地的合作。也有观点认为只在东盟很难接触到中国企业。瞄准跨越国境的“大中国市场”,日本企业的在华业务能发挥新的作用。

在“特朗普2.0”之下美国缺席的国际社会中,中国提升影响力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日本国内反对与中国合作的声音可能会加强,但为了避免各国向中国一边倒,日本有必要继续保持“中国+1”的地位。

这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实力。日本转向内向,停止增长——这才是对中国最有利的。

来源: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