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Donald Trump承诺要让去美元化(旨在减少全球对美元的依赖)的成本变得难以承受,并誓言要对那些不使用美元的国家征收 100% 的关税。但这一举措似乎是候任总统决心实施的更广泛关税议程的一部分,对阻止美元的消亡无济于事。
美元仍然是最重要的交易手段和有效的价值储存手段,使其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的首选货币,也是各国央行为确保进口稳定供应、防范货币危机和宏观经济不稳定而持有的外汇储备的首选货币。但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东转移,去美元化正在加速。
美元在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 2002 年的 72% 的峰值下降到 2023 年的 59%,原因是对非传统储备货币(尤其是人民币)的需求增加。此外,直到去年,全球石油贸易几乎完全以美元结算,当时五分之一的交易以其他货币计价。
有几个因素促成了这种转变。全球南方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改变了全球贸易和能源市场的动态。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开启了货币竞争的新时代,而技术和金融创新使使用本币结算(LCS)进行双边贸易变得更便宜、更高效。
Trump似乎意识到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带来的巨大经济和地缘政治利益,他想阻止这一进程。毕竟,在高度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美国是少数几个仍然拥有有效货币主权的国家之一,即有能力制定和实现其经济和货币政策目标,而无需考虑其他国家。
相比之下,随着欧洲美元市场成为私有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支柱,更多国家发行以美元计价的主权债务,增加了对美元的依赖。
2011年,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表示:“美国的货币政策对全球流动性和资本流动有着重大影响,因此,美元的流动性应该保持在合理稳定的水平。”
尽管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最近的一项研究指出,与美国的地缘政治距离和金融制裁是导致美元需求下降的主要因素,但去美元化并非完全或主要由美国过度依赖美元作为外交政策工具所驱动。相反,许多政府都在鼓励使用以其国家账户单位计价的工具来获取拥有国际货币所带来的福利收益。
或许最成功的例子是欧洲货币一体化,它催生了欧元,欧元目前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货币,占全球储备的约 20%,占欧盟全球出口的一半以上。2022 年,欧盟从非欧盟国家进口的商品中约有 52% 以欧元计价,欧盟向这些国家出口的商品中约有 59% 以欧元计价。
追随欧盟的脚步,全球南方国家正在利用新技术推动 LCS 在双边贸易中的使用,这可以缓解国际收支限制并维持经济增长。例如,中国已经开发了自己的跨境银行间支付系统,与近 40 家外国央行建立了双边互换额度,并成功推动以人民币计价石油合约。道达尔能源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去年通过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所完成了中国首次以人民币购买液化天然气的交易。
2022 年,印度储备银行建立了一种机制,以卢比实现国际贸易结算,如果用于俄罗斯石油进口,可以节省约 300 亿美元的美元流出。据报道,在金砖国家+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以本国货币结算的贸易额已超过以美元结算的贸易额。跨境本币投资也将增加,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将在 2026 年前将其本币贷款从约 22% 提高到 30%,以减轻外汇波动的影响并消除项目融资中的现金流瓶颈。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E. Stiglitz 估计,到2000 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储备金囤积的年成本将超过 3000 亿美元,占其 GDP 总额的 2%。鉴于超额储备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信用评级低于投资级的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这一数字无疑将更高。
可以肯定的是,去美元化也可以对冲美国的金融制裁,预计Trump上台后,制裁将不断增加。但推行这种政策的其他无数好处,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增长方面,是巨大的,可能会超过Trump 承诺对货币竞争对手征收报复性关税的成本。
这一进程可能进展缓慢。强大的网络外部性,加上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流动性,使得美元难以被取代,尽管美国十多年前就失去了世界最大贸易经济体的地位。但在日益多极化的经济体系中,非传统储备货币的转移,以及跨境使用国家货币在促进增长和实现全球收入趋同方面日益重要的作用,表明去美元化将继续下去。下一届美国政府的关税和制裁影响肯定会助推这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