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增长最快的 20 个经济体中有 9 个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然而,在讨论该地区的前景时,却很少出现如此惊人的统计数据。相反,标题数字通常强调相对温和的平均经济表现。这种脱节反映了双轨增长模式,该地区很大一部分表现不佳。我们最新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区域经济展望分析报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在过去十年中,撒哈拉以南非洲资源密集型国家(RIC),尤其是安哥拉、乍得和尼日利亚等燃料出口经济体的增长急剧放缓,远低于非 RIC(如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和塞内加尔)的增长。事实上,RIC 的收入基本上停滞不前。这与 2014 年之前的十年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时 RIC 经历了快速增长,与该地区强劲的整体表现一致。
2014 年后 RIC 和非 RIC 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共同推动的。
首先,随着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的时期)的结束,2014-15 年左右,RIC 尤其是燃料出口国的商品出口价格急剧下降。自那以后,贸易条件的下降趋势仅得到部分逆转。
其次,至关重要的是,贸易条件冲击对 RIC 的影响因先前存在的结构性脆弱性而加剧,包括糟糕的商业环境、有限的人力资本、薄弱的治理以及资源收入管理不善。
结构性弱点
治理薄弱、系统性腐败和不利的商业环境对生产力和产出造成损害,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这种影响最为显著。这些弱点既影响资源部门本身,也影响经济向其他部门多元化发展的前景。例如,石油生产可能被盗窃,这会破坏生产效率,并将宝贵的资源从更具生产力的用途转移出去。或者,治理薄弱可能是私营部门投资的主要障碍。该地区以外的燃料出口国通常治理更强,更好地抵御了大宗商品价格暴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的分析证实,贸易条件冲击对治理薄弱国家的增长产生更大、更持久的影响。我们估计,一个国家的贸易条件每恶化一个百分点,治理挑战较小的国家的中期增长率就会高出约四分之一个百分点。
此外,资源管理不善通过顺周期的财政偏见加剧了原有的冲击。与其他国家相比,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内的区域性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政策通常与经济冲击的关联性更高,从而加剧了冲击的影响。例如,当大宗商品价格高企时,许多区域性工业国,尤其是燃料出口国,会启动成本高昂的资本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规划不周、执行不力,而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资本支出则会相应大幅减少。
此外,许多燃料出口国还提供大量燃料补贴,而油价上涨会导致补贴成本增加,从而限制了它们在繁荣时期的储蓄能力,同时挤占了有利于增长的发展支出。自 2011 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石油出口国通常会在当年花光其所有的石油收入。
前进之路
扭转这种增长分化是本地区的优先事项,因为区域性新兴市场国家约占撒哈拉以南非洲 GDP 和人口的三分之二。这也是人道主义优先事项。增长表现不佳导致发展成果不佳,2014 年区域性新兴市场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的进展实际上已停滞。与本地区其他地区的儿童相比,今天出生在区域性新兴市场国家的孩子预计平均寿命缩短 4 年,贫困率高出 25%。
重振持久增长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审慎和持续实施的财政框架有助于应对资源管理不善的挑战,也有助于确保未来增长更具韧性。此外,通过广泛的改革解决结构性弱点,加强治理、改善商业环境、积累人力资本和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可以帮助各国实现多元化和增长。对于燃料出口国而言,面对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实现多元化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